close

令家長聞之色變的腸病毒,發生在我們家啦~~~!!!


原本也只是聽說腸病毒、腸病毒… 但是真正遇到了,才知道它的嚴重性。


波小妞6/24( 一)晚上9點半左右,突然發現波小妞身體燙燙的,


一量發現38°,確定發燒了,可是又沒有任何感冒症狀,


所以決定趕快帶去看醫生,看醫生怎麼說。


醫生診斷問到,學校有沒有同學感冒發燒??


我說,老師說有一個,上星期六發燒,今天(6/24)沒有來上學,應該沒有關係。


怎知,醫生回答: 怎麼沒關係,一定有關係……


因為目前沒有其他感冒症狀,所以醫生研判有幾種可能:


1。腸病毒,要再觀察幾天,症狀是喉嚨有白點、嘴破,手腳有小紅點。


2。一般感冒,喉嚨痛、流鼻水,咳嗽。


3。流感,高燒、咳嗽…。


 


所以醫生要我們回家觀察,如果有症狀要再回來看。


到了第二天6/25(二)下午,就退燒了,體溫大約37.5°,


6/26(三)因為沒有燒到38°,所以就讓她去上學……… 怎知老師10點半左右打電話來,


說因為班上有2位同學腸病毒,所以必需停課,請家長去接回家……


蝦米~!!~~~!!~~~~!!!


接回家後,發現波小妞的手跟腳有小紅點了~~~~~~~~oh~ My God!!!!


只好,晚上回診,確診是腸病毒。


腸病毒沒有特效藥,要靠自己的免疫力….........


但是有重症前兆要我們特別注意


(1)昏睡、活動力下降 (2) 突然像驚嚇四支收縮(3)持續高燒、嘔吐(4)沒發燒時心跳很快…


以下是網路上腸病毒重症資訊http://www.google.com.tw/url?sa=t&rct=j&q=&esrc=s&frm=1&source=web&cd=2&cad=rja&ved=0CDYQFjAB&url=http%3A%2F%2Fwww.fever.com.tw%2Fped%2Fent%2Fent2.htm&ei=VfrQUbf3EsbPiAfV5IFA&usg=AFQjCNG6KJj3jfohTj7A3B25c7DkMAvK1A&sig2=4W3eLjNssar1e2ZSCoVS0Q


 一有以下的重症症狀,要馬上送醫院。。。。。。。。。。


於是就開始顫顫驚驚的日子,隨時注意波小妞有沒有那些症狀…


6/26(三)出疹子


6/27(四)開始喊嘴巴痛,但食慾不錯,三餐共吃了3份半的火腿蛋吐司


6/28(五)因為腸胃痛,醫生建議不要吃會胃脹氣的東西,於是改吃白飯配肉鬆,但似乎嘴破很痛,


吃東西都會喊痛,也會哭,但是應該肚子餓的關係,還是有一口一口慢慢吃,每餐都有吃完。


但是不肯噴哈萩,弄了半天只噴了3次(每次5下)就不噴了。


這天晚上,有同學的媽媽推薦一款甜甜的噴劑,蘋果口味,也噴了5下,就睡覺了。


6/29(六)持續食慾不錯,一樣吃白飯配菜,還會要求吃肉,但是依就不肯噴蘋果口味的噴劑,


一樣吃光光,所以我猜嘴破應該沒那麼痛了。


6/30(日)體力、食慾都不錯,三餐都吃飯配菜。


7/1(一)回診,醫師看喉嚨好很多了。


 


我問是否可以回學校上學了,醫生說可以~!!


所以我請醫生開證明,這樣波小妞明天就可以回去上學了……


 


這段時間,體會了腸病毒的過程,也順便提供大家護理的方式,


平常要多多保養,提升小寶貝免疫力,以對抗腸病毒。


 


 


 


 


以下文章轉載自巧連智網站 http://www.benesse.com.tw/educate/essay.asp?eid=1229&xid=3&stid=18


 


遠離腸病毒,爸媽加油~!      




    又到夏天腸病毒好發的季節,當新聞開始報導腸病毒流行的狀況,馬上就讓許多家長聞之色變,擔心家裡的寶貝也受感染,因此,如何不讓腸病毒威脅寶寶的健康,已成為當下父母最關心的課題。 
   
腸病毒的傳染途徑

 病毒的傳染途徑有三種,除了常由成人從外面帶回,經由接觸或飛沫方式傳染給家中幼兒之外,也可能是經由接觸本身已經帶病毒尚未有症狀的家長或病人的口鼻分泌物、咳嗽、打噴嚏飛沫,或吃進被病毒糞便所污染的食物而受感染。而幼兒最常接觸的玩具,則常是造成大量病毒感染的主要媒介



 病毒存在病人的呼吸道的分泌物與腸道的排泄物中,約在發病的前幾天就已經開始具有傳染力,在發病時一個星期內是傳染力最高的階段,此時也正是寶寶身體最不舒服的時期。此期間,必須將幼兒做最妥善的隔離。



 不過,除此之外,病毒仍會在呼吸道持續存在三到四週,在腸胃道則會持續存在六到八週之久。因此,在感染的兩個月內,病毒仍具有傳染力,依舊需要小心謹慎個人衛生,避免病毒的散播。



腸病毒的種類和症狀
 腸病毒是一個「家族」,至今發現有六十多型,其中包括了小兒麻痺病毒(1-3型)、克沙奇病毒A(1-24型)、克沙奇病毒B(1-6型)、伊科(Echo)病毒(1-34型)、腸病毒(68-71型)。他們引起的症狀主要的是口腔、手掌、腳掌出現水泡、潰瘍,可能合併發燒。雖然大家都很害怕腸病毒,但大多數腸病毒感染並沒有併發症,甚至也沒有特殊的症狀。



 腸病毒群會引起的疾病包括:手足口病、泡疹性咽峽炎,以及在少數情形下出現的併發症,包括:無菌性腦膜炎、腦炎、心肌炎、肺炎、麻痺等。手足口病的症狀:患者會在手、腳與臀部周圍出現丘疹,疹子的頂端大多有小水泡,口腔也會有潰瘍。泡疹性咽峽炎:發燒、在口腔後部出現水泡或潰瘍。



 在所有病毒中可能出現最嚴重的併發症的則是腸病毒71型,自八十七年以來,除了八十八年以外,在台灣每年都有腸病毒71型致死病例,原因在於這類病毒好發於六歲以下的孩童,除了手足口的症狀外,年齡越小的嬰兒引起腦炎與腦膜炎的致命機會越高,特別需要我們提高警覺



 腸病毒感染後的潛伏期為三至五天,其後的主要初期症狀大致是以高燒開始,二十四小時至四十八小時後才會開始在咽喉部隱約出現小泡疹,會漸漸破掉,約持續七到十天即可痊癒。發燒會持續三到五天。如果在這期間有頭痛、昏迷或抽筋等現象,或是其他和平常不一樣的行為或症狀出現時,需要立即送醫觀察



預防勝於治療
 預防腸病毒感染的工作,最重要的是避免接觸感染原和加強孩子的抵抗力,包括:



1.注意營養、均衡飲食及運動,增強免疫力。



2.加強個人衛生習慣,尤其是勤洗手。在打噴嚏、流鼻水、咳嗽時,必須摀住鼻子和嘴巴,之後立即洗手,也不要對著別人打噴嚏或咳嗽,這是最基本的禮儀。



3.腸病毒的特性是怕高溫、紫外線、漂白水與氯化物等,所以,保持熟食與飲用煮過的水的習慣,並經常將接觸的用品,如玩具、文具、衣物,用含氯的清潔劑清洗,不能清洗的被子等偶爾做做日光浴,將是遠離腸病毒的最佳方法。



感染時,給予妥善的治療和照顧
 目前為止,對於腸病毒的治療仍是以症狀治療與支持性療法為主,並沒有特效藥可以殺死病毒。除了小兒麻痺病毒可以用疫苗預防外,其他型的腸病毒仍無法以疫苗的方式預防。所以,當寶寶有類似的腸病毒的症狀時,除了給予適當的藥物減輕症狀,就是觀察是不是有其他危及生命的情況,以及避免產生併發症的治療。



 感染到某一種腸病毒以後,會有一陣子的免疫力。對於同一種或接近類型的病毒而言,在這個時期中不會復發,但是有幾種腸病毒會引起同樣的手足口病或泡疹性咽峽炎,所以,有的人會得到一次以上的手足口病或泡疹性咽峽炎。



家長在照顧感染腸病毒的孩子時,應注意以下「三多二少」的原則:



1.多喝水:
 鼓勵孩子多喝水,避免孩子因為拒絕喝水而導致脫水,冰的、涼的飲料都可以,只要孩子願意喝。



2.多休息:
 運動會讓病毒擴散,盡量讓孩子安靜多休息



3.多洗手:
 所有人注意洗手,以免腸病毒傳染給別人。



4.少去摸眼睛、鼻子、嘴巴:
 注意個人衛生,勤洗手,避免沾染腸病毒。



5.少出入公共場合:
 避免將病毒傳染給別人。



結語
 為了讓家中孩子遠離腸病毒的夢魘,請在飲食、生活上多提升孩子的免疫力,讓孩子免於病毒的侵襲。若不小心得病了也請別驚慌,只要即早留意症狀並診治,再做好隔離、多休息、加強個人衛生,相信家中的寶貝都能很快痊癒。



陳永綺-書田診所小兒過敏科主任醫師 《摘自巧連智月刊寶寶版 2003年6月號》    



    又到夏天腸病毒好發的季節,當新聞開始報導腸病毒流行的狀況,馬上就讓許多家長聞之色變,擔心家裡的寶貝也受感染,因此,如何不讓腸病毒威脅寶寶的健康,已成為當下父母最關心的課題。 
   
腸病毒的傳染途徑

 病毒的傳染途徑有三種,除了常由成人從外面帶回,經由接觸或飛沫方式傳染給家中幼兒之外,也可能是經由接觸本身已經帶病毒尚未有症狀的家長或病人的口鼻分泌物、咳嗽、打噴嚏飛沫,或吃進被病毒糞便所污染的食物而受感染。而幼兒最常接觸的玩具,則常是造成大量病毒感染的主要媒介



 病毒存在病人的呼吸道的分泌物與腸道的排泄物中,約在發病的前幾天就已經開始具有傳染力,在發病時一個星期內是傳染力最高的階段,此時也正是寶寶身體最不舒服的時期。此期間,必須將幼兒做最妥善的隔離。



 不過,除此之外,病毒仍會在呼吸道持續存在三到四週,在腸胃道則會持續存在六到八週之久。因此,在感染的兩個月內,病毒仍具有傳染力,依舊需要小心謹慎個人衛生,避免病毒的散播。



腸病毒的種類和症狀
 腸病毒是一個「家族」,至今發現有六十多型,其中包括了小兒麻痺病毒(1-3型)、克沙奇病毒A(1-24型)、克沙奇病毒B(1-6型)、伊科(Echo)病毒(1-34型)、腸病毒(68-71型)。他們引起的症狀主要的是口腔、手掌、腳掌出現水泡、潰瘍,可能合併發燒。雖然大家都很害怕腸病毒,但大多數腸病毒感染並沒有併發症,甚至也沒有特殊的症狀。



 腸病毒群會引起的疾病包括:手足口病、泡疹性咽峽炎,以及在少數情形下出現的併發症,包括:無菌性腦膜炎、腦炎、心肌炎、肺炎、麻痺等。手足口病的症狀:患者會在手、腳與臀部周圍出現丘疹,疹子的頂端大多有小水泡,口腔也會有潰瘍。泡疹性咽峽炎:發燒、在口腔後部出現水泡或潰瘍。



 在所有病毒中可能出現最嚴重的併發症的則是腸病毒71型,自八十七年以來,除了八十八年以外,在台灣每年都有腸病毒71型致死病例,原因在於這類病毒好發於六歲以下的孩童,除了手足口的症狀外,年齡越小的嬰兒引起腦炎與腦膜炎的致命機會越高,特別需要我們提高警覺



 腸病毒感染後的潛伏期為三至五天,其後的主要初期症狀大致是以高燒開始,二十四小時至四十八小時後才會開始在咽喉部隱約出現小泡疹,會漸漸破掉,約持續七到十天即可痊癒。發燒會持續三到五天。如果在這期間有頭痛、昏迷或抽筋等現象,或是其他和平常不一樣的行為或症狀出現時,需要立即送醫觀察



預防勝於治療
 預防腸病毒感染的工作,最重要的是避免接觸感染原和加強孩子的抵抗力,包括:



1.注意營養、均衡飲食及運動,增強免疫力。



2.加強個人衛生習慣,尤其是勤洗手。在打噴嚏、流鼻水、咳嗽時,必須摀住鼻子和嘴巴,之後立即洗手,也不要對著別人打噴嚏或咳嗽,這是最基本的禮儀。



3.腸病毒的特性是怕高溫、紫外線、漂白水與氯化物等,所以,保持熟食與飲用煮過的水的習慣,並經常將接觸的用品,如玩具、文具、衣物,用含氯的清潔劑清洗,不能清洗的被子等偶爾做做日光浴,將是遠離腸病毒的最佳方法。



感染時,給予妥善的治療和照顧
 目前為止,對於腸病毒的治療仍是以症狀治療與支持性療法為主,並沒有特效藥可以殺死病毒。除了小兒麻痺病毒可以用疫苗預防外,其他型的腸病毒仍無法以疫苗的方式預防。所以,當寶寶有類似的腸病毒的症狀時,除了給予適當的藥物減輕症狀,就是觀察是不是有其他危及生命的情況,以及避免產生併發症的治療。



 感染到某一種腸病毒以後,會有一陣子的免疫力。對於同一種或接近類型的病毒而言,在這個時期中不會復發,但是有幾種腸病毒會引起同樣的手足口病或泡疹性咽峽炎,所以,有的人會得到一次以上的手足口病或泡疹性咽峽炎。



家長在照顧感染腸病毒的孩子時,應注意以下「三多二少」的原則:



1.多喝水:
 鼓勵孩子多喝水,避免孩子因為拒絕喝水而導致脫水,冰的、涼的飲料都可以,只要孩子願意喝。



2.多休息:
 運動會讓病毒擴散,盡量讓孩子安靜多休息



3.多洗手:
 所有人注意洗手,以免腸病毒傳染給別人。



4.少去摸眼睛、鼻子、嘴巴:
 注意個人衛生,勤洗手,避免沾染腸病毒。



5.少出入公共場合:
 避免將病毒傳染給別人。



結語
 為了讓家中孩子遠離腸病毒的夢魘,請在飲食、生活上多提升孩子的免疫力,讓孩子免於病毒的侵襲。若不小心得病了也請別驚慌,只要即早留意症狀並診治,再做好隔離、多休息、加強個人衛生,相信家中的寶貝都能很快痊癒。



陳永綺-書田診所小兒過敏科主任醫師 《摘自巧連智月刊寶寶版 2003年6月號》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miffy516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